2020/10/16(五)講座報導《文藝復興的變奏曲:矯飾主義》主講人 郭金福老師

2020/10/16(五)講座報導《文藝復興的變奏曲:矯飾主義》主講人 郭金福老師

2020/10/16(五) 講座報導
藝術美學講座
《文藝復興的變奏曲》
畫不驚人死不休的矯飾主義
主講人 郭金福老師

矯飾主義(Mannerism)的源起與特色

形容十六世紀義大利,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品;由德國藝術史家沃夫林率先提出。由十六世紀社會情勢的複雜所影響,並結合了勃根地式的繁縟矯揉與西班牙式的宗教狂熱藝術創作,另外,當時哥白尼的日心說挑戰宗教教義,矯飾主義便得到了嶄露頭角的契機。

反古典主義的觀點

由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已將崇尚自然的繪畫發展到極致,矯飾主義時期便不再反映文藝復興的自然描繪,反之拉長人物比例,形成一種視覺的驚奇。更反映人性在世變之下的躁動不安。

拉斐爾的高徒-羅曼諾(Giulio Romano)

喜好以誇張的動感和強烈的戲劇效果來吸引觀眾,顯然逐漸背離文藝復興所追求的均衡,和諧與典雅高貴。藝術史上的當代藝術家都想挑戰威權,創造未來,羅曼諾做出的突破創新便是將人物比例拉長,他也被莎士比亞稱為「義大利少有的大師」。著名的作品有《提圖斯和維斯帕先的勝利》、《巨人的滅亡》。

矯飾主義代表作品-羅曼諾《巨人的滅亡》

故事背景引用奧維德《變形記》,內容描繪最初大地一片混沌,奧林帕斯眾神毀滅挑戰天界的泰坦族巨人的情景。畫面安排在一個需要仰望的教堂穹頂,構圖透視一直往上延伸,像是我們在目睹一場神的戰爭之外,上方被描繪在穹頂上的神也在繼續往上看上方發生的事件,一直直達天界。畫中有極大量的細節,不只將眾神的特徵一一仔細描繪出來,巨人的驚恐表情,近景的廢墟、遠方的城市,一層一層的環繞式構圖讓觀者感覺如親臨戰爭發生的現場。

矯飾主義先驅-彭托莫(Pontormo)

早年父母雙亡,祖母教養成人,成長過程中的陰影導致他成為一名個性孤僻的畫家。

《聖母子與聖徒》,為他的代表性作品,畫中的人物眼神並無明顯聚焦,形成發散的感受;人物體態顯長,並分布散成菱形,整體畫面光線來自下方,製造了一種浮動,與當時流行的平衡、和諧的繪畫風格對比,顯得非常前衛。

柯雷吉歐-《聖母升天圖》

環狀構圖一直往上延伸,同《巨人的滅亡》,對於前縮法、透視法的運用相當巧妙,整體環繞著觀眾。


這樣的藝術風格在當時被視為相當不能接受,非常創新,在當時許多人對於這樣的題材(宗教、聖經)居然有這麼「不禮貌」的畫法,感到非常感冒,可見此作之前衛。

想要了解完整的講座內容,

請點擊圖片,

以觀看本場講座課程。